![]() |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枢纽的地位:
香港未来整体发展方向
2020年11月3日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出后,各地政府及监管机构针对不同的行业,正在商讨促进相互融合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香港特区政府也一直有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发展,与不同的内地相关部门协商,在不同的范畴争取港人在内地更多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机会及便利。在2019年,中央政府先后推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8项政策措施》及《16项政策措施》,为香港居民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及生活提供便利。在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上,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深度访谈及调查问卷调研1,综合大湾区内各行业企业高管的洞悉及看法,基于香港现时正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在香港整体及其6个关键功能这两个层面上,整合并提出一系列为强化香港作为国际商业枢纽地位的措施。
在香港整体层面来说,纵观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75家企业进行的访谈得到的反馈以及通过调查问卷收到接近400家大湾区企业反馈的定量分析来看,总结了以下有助于香港在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以巩固香港自身的独特优势及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时可以参考的初步建议。
人才发展
人才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支撑著香港在过去几十年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才发展方面,香港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世界顶尖的院校及高等教育学府,既有中国文化的根底,也有欧美国家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精通两文三语,兼具国际视野的优秀本地人才。香港高等学府也是一个吸引海外优质学生来港学习及发展的有效途径。就香港在人才储备方面需要改善之处,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结出以下在人才发展方面的措施以加强香港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竞争力。
首先,香港应加强培养本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培养本地学生对其他非传统热门学科(如:物流、贸易、科技、工程、供应链管理等)的兴趣,加大对这些学科前景的宣传及吸引力(例如宣传一些有潜力的初创企业的成长故事),培养本地人才对最新海内外资讯及发展趋势的触觉及敏锐度,鼓励香港的年轻人多关注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 香港有关机构可以考虑与部分已经在大湾区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香港企业合作,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在内地的实习或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够真正瞭解中国市场,加深两地年轻人的交流,鼓励年轻人学习国际文化及中国文化。
第三,香港可加大对青年发展的支持及财政支援,鼓励民间团体举办跨区、跨地域的创科交流活动,例如大湾区产品设计比赛及创业计划、外地实习及考察活动等,让香港青年与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彼此交流其创新意念及科学知识和技术,藉此扩阔青年视野、激活青年的创意,进一步营造创科文化及氛围,同时也可以增设青年创业中心。
第四,通过与内地的高新科技企业交流合作,创造香港、海外人才以及内地科技人才的交流机会,共同培养出更多专注于高新领域发展的人才,特别是专业领域人才、交叉学科人才以及工程化技术人才等。
最后,在提高香港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方面,由于香港生活成本高,海外人才对于长期来香港发展有所保留,香港可以推出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吸引人才来定居,例如在住房、家庭、医疗、儿女教育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及支持,以鼓励优秀人才长期来港或留港工作发展,为加快大湾区市场发展、为人才居住、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多便利。
积极利用内地市场发掘新商机
就科创行业来说,有受访者反映虽然香港现时很多的学术研究都走在世界前沿,但由于过于学术化,加上香港本地市场小,并没有很好地将这些学术研究商业化,特别是本地的初创企业,适用的市场太过局限于香港本地,并未能很有效地将业务进行规模性扩张。
综合多方的意见,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认为香港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初创企业的发展方面应该更好地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机遇。香港相关机构可以考虑鼓励企业在香港进行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及试验,在内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及业务拓展,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将业务拓展到全世界。另外,香港的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与内地的初创孵化器或相关机构协作,为这些香港本地的学术研究人员及初创企业争取更多在初期发展需要的支持,例如资金、土地、人员、住房、税收等。另外,香港也可以通过组织行业交流会为香港本地初创企业提供与内地相关机构交流的平台,鼓励香港初创企业拓展国内及全球市场。
香港作为国际与中国内地之间的桥梁,汇集很多本地及国际人才,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有利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香港应该积极关注这3个产业的发展。
促进粤港澳交流合作优势互补
促进各地在各个层面上的交流是大湾区互联互通发展的重要一步。由于文化、意识形态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受访者表示各地政府之间的沟通仍有改善空间,各地政府应该克服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加强与各地业界之间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问题,制定政策以促进大湾区内的互联互通。两地政府也应该加强与业界沟通,鼓励业界提出意见及建议,例如可以协助香港的企业在内地举办产业交流会议,或者邀请内地的优秀企业来港开展讲座,促进两地在各行各业的交流及合作。
通过观察多间受访企业,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发现在过去几十年,有很多非常成功的香港企业家在内地能够大展拳脚,建立了非常有实力的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在全球非常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实际上,中国内地的人口基数巨大,中产阶级人口增长趋势强劲,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内地市场规模广大,再加上中国内地行业种类丰富,能够为香港人才提供很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正如在上文「人才发展」部分提到香港应进一步打入内地市场,香港首先应鼓励本地学生多瞭解中国多样的文化及市场机会促进两地的交流。
其次,香港国际有名的大学培养出顶尖科研机构和优秀的人才,但缺乏实际操练的业务场景,难以把学术知识转化为具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香港可以与内地政府协商,为香港人争取更多的就业鼓励政策,例如,放宽香港人申请当地为吸纳外来人才及挽留本地无物业人才而设的楼房(「人才房」)的门槛,以吸引港人到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有受访者亦提议有关当局亦可以多主动提供更多协助使中小企打入内地市场,比如向内地政府租借一幅地,建设一个「香港中小企业」社区并以优惠的租金为香港企业提供开展业务的空间,并为招聘香港本地人提供税务安排,鼓励更多香港本地人才到内地发展,以减缓因香港土地成本高为香港本地人才带来生活压力及影响生活品质的问题。
随著大湾区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观察到香港目前有些优势正逐渐减弱,例如内地越来越多的自贸区,营商条件与香港相似,香港应借着现有的优势以及大湾区发展的趋势,与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商议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政策。例如,香港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和人才资源、透明的制度环境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优势,香港可以向深圳输出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深圳则提供科研环境及空间,加强两地联系,扬长避短。两地人才的流动及交流,特别是香港人才到内地企业工作,能够加深其他大湾区城市与香港的交流及联系,让相关的大湾区企业瞭解香港与国际接轨的做事方式及能力。其他大湾区企业也能够借鉴这个做法聘请更多香港人才,给予香港人才更多发展机会。而这些人才能够通过他们与香港的联系,为香港本地公司引荐业务机会,进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内地市场正在逐步开放,而香港是一个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相信能够协助大湾区各个城市逐步转型,熟习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使其在各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现时中国内地城市仍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香港在这个过程中应能够发挥其优势,积极利用其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结合其与内地的联系及文化的瞭解,以「创新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有助其他大湾区城市向更开放的方向发展,巩固其在国际商业枢纽的地位,帮助内地在投资及资金流通等方面进一步开放。
政策措施执行的力度及速度
有较多的受访者反映自从大湾区政策出台之后,多个内地政府都很希望与香港合作,为两地企业提供更多便利的发展渠道,但香港在执行速度及力度方面仍须改善。受访者建议香港应该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反应更敏感,提高政策的推出及执行的速度。香港的相关机构应努力在香港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抱著推陈出新的态度,刺激社会的发展。
对于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及思维,香港可以仿效中央政府的做法,在某一个行业或特定范畴开设试点,验证新的理念或思维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再制定成为政策,扩大适用范围。有受访者表示政府可帮助企业建立基地,企业的发展也可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策略。有受访者希望香港能够挖掘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引导香港本地市场及本土公司的发展,在「小政府」的理念之下配合市场的需要,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扶持,进行长远的规划,制定有助于城市产业保持生命力的措施。有受访者认为香港政府能够做的还有很多,例如,香港相关机构可以考虑作为代表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及机构沟通,为香港企业争取更多的投资优惠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以与相关政府协商,在当地借一块地作为香港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营运补助,纾缓企业在发展初期的困难,以及免去企业与政府交涉的问题。
除了政策的推行之外,很多受访者也提出政府对企业的优惠政策或补助资金的申请程序繁琐,用时过长,而且金额都较小,对企业的帮助十分有限。香港有关机构应在公平原则下适当简化申请程序,也可以设置评级机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补助金额及时补助有需要的企业,更加有效地支持香港企业发展,有助于鼓励企业创新。
政府重新定义城市形象
有来自香港本地的受访者表示,香港有关机构对于香港城市形象营销重点仍停留在「法治环境」、「自由资本市场」、「贸易中心」等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传统概念,但是想继续保持国际商业枢纽的地位,香港有关机构应审视及创新推广城市形象的策略。第一,香港应更好地发挥「两文三语」的优势及价值,鼓励及帮助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前先在香港落地。第二,香港应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产业的特质,站在商业营运者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例如,针对外资企业,香港应著重思考如何推广香港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跳板」,而针对中国内地企业,香港应著重思考如何推广香港是一个走出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
城市间资源合理配置
大湾区内「9+2」个城市,各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考虑及政策的倾向。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资源进行配置,受访者表示希望不同城市之间可协同合作、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共同打造「大湾区」品牌。香港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和人才资源、透明的制度环境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可以向内地输出的,而内地城市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优势, 各地优势产业各有特色,而且人力资源成本相对香港低廉,大湾区相关的机构应该从高层次在不同领域制定并落实具体的措施。现时大湾区内拥有大量优质的小型创新企业,他们能够与香港金融科技企业为香港的传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发展金融科技等创新范畴。香港应鼓励本地企业与大湾区内其他创新和高科技业发达的城市协作,并引入其他城市优秀的创新企业,更加好地利用现有的设施,例如科学园、数码港等。香港政府也应与内地政府协商,帮忙统筹创新和高科技企业互相引进两地,加强联系,扬长避短。
1 有关此报告的背景资料,请参阅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枢纽的地位(摘要)内的附录。
此报告中文版由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撰写。此报告英文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按中文版翻译。如中英文版有冲突或含糊之处,则以中文版为准。
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他罗兵咸永道实体、其合伙人、雇员及代理人,不承担或接受本报告(不论是中文或英文版)引起的任何责任,不论是基于合同或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疏忽),亦不承担任何由于阅读者可能对报告(不论是中文或英文版)的使用、不当使用或依赖而对其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相应而生的损失或损害)的任何义务、责任或法律责任。罗兵咸永道实体是指属于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全球网路中的实体或合伙制事务所(“罗兵咸永道实体”)。各罗兵咸永道实体均为个别及独立的法律实体。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会计服务
- 银行服务
- 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
- 金融及投资
- 知识产权
- 法律服务
- 质量检查及测试
- 科技
- 电讯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