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2021年11月5日
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商务咨询团队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规划纲要》提出目标到2025年,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
《规划纲要》明确,重庆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将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包括:
- 推动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合理控制规模,优化开发格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集聚创新要素,增强高端服务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加快提升大中城市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
- 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实现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成都至西宁、重庆至昆明、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重庆至黔江、郑州至万州铁路襄阳至万州段等铁路项目。
- 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整合白酒主产区优质资源,壮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等产业,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 发挥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积极发挥产业转移项目库作用,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税收分成等政策体系。布局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能力。
- 支持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探索开展跨国企业集团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等试点业务,支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
- 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支持在人才评价、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 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导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消费形态健康发展,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线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教育、医疗等服务线上线下交互融合。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零售。发展更多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发展假日经济,丰富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间经济产品,建设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擦亮「两江游」、「街巷游」等夜间经济名片。
- 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支持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共同建设跨区域平台,统筹设置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节点。支持建立铁路运输市场化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定价机制,降低综合运价水平。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与新加坡合作推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共同参与通道建设,探讨衔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建设合作。
- 加强协调联动,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西向开放前沿高地,紧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统筹优化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和运力,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多式联运衔接,探索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重庆兴隆场、成都北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开拓中欧班列中、东通道,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支持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在双城经济圈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扩大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
- 支持建立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资格)考试限制,支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投资就业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
-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科技联合攻关。鼓励与东部沿海城市建立产业合作结对关系,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促进项目、技术、人才等高效配置。支持沿海港口在双城经济圈设立无水港。
资料来源:国务院
- 金融及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