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產地意識增強
2014年6月19日
由於中國內地頻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普遍打擊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信心。消費者普遍認為內地食品市場缺乏監管,生產環境受污染,而國產食品品質無保障。對食品安全的追求,推動內地消費者購買更多進口包裝食品。中國進口加工食品在2009至2013年間,平均每年增長達30%。
不同檔次的產品進入內地市場
據香港貿發局一項有關中國內地包裝食品消費調查,58% 的受訪者認同「我現在比以前購買更多進口包裝食品」。過往,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的消費更多是用於禮品市場,更傾向於中高檔的知名品牌,因為顯得更有面子。現在,隨著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信心動搖,自用市場不斷擴大,給予進口不同檔次的產品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創建品牌的機會。在消費者座談會中便聽到消費者有以下一些意見:
「不管哪裡進口,我覺得只要進口的東西就比國產好。」
「進口牛奶,一升裝那種,價格也很便宜,跟國內產品差不多,我肯定買進口的。」
「進口食品現在越來越多,有些東南亞產品價格也很便宜,我經常買。」
![]() |
產地意識增強
資訊傳播越來越發達,進入中國內地的進口品牌越來越多,而且人們外出旅遊增多,這些均推動消費者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理性、感性認知提升(理性認知更 多來源於資訊傳播;感性認知更多來源於實地的觀察和體驗。)據貿發局的調查發現,消費者對產地特色認知有所提升,產地意識增強,對進口包裝食品產品的判斷 不僅取決於對該產品特色的認知,也受該產地的經濟水平影響。
65%受訪者同意「對進口包裝食品產地的判斷,主要取決於對該產地的特色認知,當地的水土氣候或製造工藝令其擅長生產某些類別的產品」,例如有受訪 者會指出,「進口米肯定是泰國的好,泰國金象米歷史悠久」。63%認同「對進口包裝食品產地的判斷,主要是取決於該產地的經濟水平,經濟水平越高,產品品 質越有保障」。
此外,消費者也會受「品牌逆影響」,即因某地知名品牌的帶動提升對該產地該品類產品的認知和好感。60%受訪者同意「會受某些知名進口品牌的影響, 對同產地的同類產品有更高的購買興趣」。例如,有受訪者指出「曲奇當然丹麥最好,藍罐曲奇就是丹麥的。」因為受藍罐曲奇的影響,對產自丹麥的產曲奇普遍更 有好感。
調查顯示,在曾購買進口包裝食品之中,休閑食品、奶製品是主要的購買品類。休閑食品消費頻率高,對新口味嘗試意欲高。因此,消費者也希望能引進更多進口休閑食品。
![]() |
- 食品及飲料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