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科技發展:全球概況
2022年4月28日
嚴穎彤
過去數年,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且涉及範圍十分廣泛;概而言之,是將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和大數據等應用在支付、結算交收、存款、借貸集資、保險以及投資管理等領域。這些技術為金融和銀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預計這股顛覆性浪潮還會持續多年。
通過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和併購進行的金融科技投資與日俱增
新冠疫情加快了全球的數碼化步伐,也令金融科技產品越來越廣為社會接受。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也因此改變,轉而提供更便宜、安全和普及的銀行服務,容許消費者在網上開立銀行戶口、申請貸款及支付款項等。預料這些變化在疫情過後仍會持續下去,而金融科技也會在金融服務生態系統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0年,在新冠疫情導致的限制措施下,許多交易活動陷入停頓,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雖因而有所下降,可是在2021年已恢復增長勢頭。根據畢馬威(KPMG)的數字,2021年全球錄得5,684宗金融科技交易,總金額為2,100億美元,比2020年的3,764宗和1,250億美元顯著增加。2021年,金融科技公司吸納的創業投資創下新紀錄,共有4,720宗交易,集資總額達1,150億美元。隨著數碼交易興起和元宇宙出現,加上社會對便捷的金融服務需求激增,預料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將繼續吸納大量創業投資,短期內全球對金融科技的投資依然強勁。
資料來源:畢馬威(KPMG)《2021年下半年金融科技動向》(Pulse of Fintech H2’21),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具體而言,美洲的金融科技投資活動最為活躍,2021年佔全球總額的 50%,達到1,050億美元。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英國、丹麥和瑞典的金融科技投資較為暢旺,2021年十大金融科技交易中,有4宗是來自這些國家。
在亞太地區,2021年金融科技公司通過1,165宗交易,共獲得275億美元投資,幾乎是2020年147億美元的兩倍。其中,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金融科技投資大幅上升,反映投資者開始認識到亞太金融科技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並希望在區內分一杯羮。這個積極的勢頭預料會持續下去,尤以數碼銀行和保險領域為然。
資料來源:畢馬威(KPMG)《2021年下半年金融科技動向》(Pulse of Fintech H2’21),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不同經濟體的金融科技發展計劃
現時,世界許多地方都積極推動金融科技領域發展,發揮自身策略優勢。除了香港外,英國、新加坡和中國內地這三地政府參與金融科技建設的情況,同樣值得留意。
香港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二大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以及《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排名》(Global Fintech Ecosystem Rankings 2021)中亞洲排名最高的金融科技城市。金融科技是個快速增長的行業,近年香港政府不遺餘力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期望把本港打造成業界首選的基地。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並於1年後公布多項舉措,為香港邁進「智慧銀行」新紀元作好準備。這些措施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統(FPS),讓銀行用戶可使用手機號碼或二維碼,免費即時轉賬予個人及商戶。金管局又推出開放應用程式介面(開放API)框架,讓金融機構開放其內部資訊科技系統和資料,供第三方服務提供者有系統地以程式讀取,促進資訊交換。另一項支持香港進入智慧銀行時代的關鍵措施是引入虛擬銀行。截至2022年3月,已有8家虛擬銀行、4家虛擬保險公司和1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獲授權於香港營運。
2021年10月,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建立一站式沙盒平台,讓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在香港和內地的大灣區城市同步測試其跨境金融科技項目。此舉將可帶動跨境投資,加強大灣區內的資金流動,並促進區內創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了許多從事虛擬資產業務的初創企業。為確保業界有序發展和運作,政府計劃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設立發牌制度;考慮監管用作支付用途的穩定幣;以及向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有關向客戶提供虛擬資產相關服務的指引。
此外,金管局推出「智慧銀行」新紀元策略後,最近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主要舉措包括研究本地零售港元數碼貨幣(e-HKD),探討其用例、優點及相關風險,也會繼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就數字人民幣(e-CNY)在香港進行技術測試,以提供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務。凡此種種表明,在可見將來香港會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態度,推動虛擬資產行業發展。
中國內地
就交易量和宗數而言,中國內地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場之一。其中,內地的移動支付發展領先全球,交易量保持穩定增長。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內地移動支付總金額達到527萬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22%。
早在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已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內地政府就金融科技領域發布的首項全面監管法規。《指導意見》對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保險、網上借貸、眾籌、網上基金銷售等事項訂出若干基本規則。
早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列出未來幾年的金融科技發展方向。該行提出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包括:(1)加強金融科技治理;(2)全面加強數據能力建設;(3)建設綠色高可用數據中心;(4)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5)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創新體系;(6)深化金融服務智慧再造;(7)加快監管科技的全方位應用;以及(8)紮實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養。
在虛擬資產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嚴禁在內地為虛擬貨幣提供交易、買賣配對、代幣發行及衍生品等所有服務,包括禁止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通過互聯網向境內居民提供服務。儘管如此,中國內地是最早探討發行數字貨幣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於2016年開始運作,開發出法定數字貨幣的第一代原型,也稱為數字人民幣。數字人民幣的定位為流通中的現金,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負有直接責任,令數字人民幣完全沒有風險。
用戶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支付,可以選擇數字人民幣錢包應用程式,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等電子錢包,或支援接觸式交易的電子卡。這種類似現金、易於使用且可靠的數字支付方式,將促進現有支付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令金融服務更普及,並重塑中國內地的數字支付生態系統。自2019年以來,數字人民幣已在多個城市試行,而數字人民幣(試點版)已於2022年初在iOS和Android商店上架。
美國
美國金融科技市場的成熟程度在世界數一數二。在《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排名》中,三藩市灣區獲評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中心。
與許多發達經濟體不同,美國的金融科技業發展主要由私營部門推動,如培育計劃、對沖基金、創業投資者等,政府沒有提供明顯的支持。除傳統的集資方式外,眾籌在美國的初創企業和小型企業中日趨普遍,不少項目或創業計劃的資金都是通過互聯網向公眾籌集得來。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是另一種迅速興起的集資方式,由投資者設立空殼公司,唯一目的是通過首次公開招股(IPO)上市集資,最終用作收購另一家公司。
目前,美國法律未有規定由聯邦政府直接監管加密貨幣。因此,當地對加密貨幣採取多重監管方式,由多個機關發布指引和採取執法行動,包括美國國稅局(IRS)、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局(FinCEN)、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FinCEN和IRS均已表示,目前加密貨幣在美國不被視為法定貨幣。
在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方面,美國採取兩級監管架構,由各州和聯邦政府同時監管加密貨幣活動。各州政府可以自行制訂或執行額外的法例,前提是這些法例不會對適用的聯邦法規構成衝突或干擾。在聯邦層面,《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訂明加密貨幣交易所被視為經紀商,因此必須履行相關的責任,包括擬備反洗錢報告、打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報告和保存紀錄等。2022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關於確保數碼資產負責任地發展的行政命令》,採取「政府一體」的方針監管數碼資產,此舉被視為朝著制訂全面的聯邦數碼資產政策邁出重要一步。
英國
英國一直是世界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目前,倫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科技中心,僅次於三藩市灣區。畢馬威估計,英國金融科技業佔全球市場的10%,2019年收入約110億英鎊。
早在2014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已推出「創新計劃」(Project Innovate),協助金融科技公司適應監管要求。該計劃通過向創新者提供直接支援,包括建議、非正式指導和與相關部門會面,協助他們進行顛覆性創新,從而向客戶提供新服務並挑戰現有商業模式。
2016年,FCA推出全球第一個監管沙盒,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安全的空間,在監管環境下試驗新的商業模式。截至2021年3月,已有137家公司利用沙盒,在創新意念進入市場之前完成安全測試。這種富開創性的做法隨後獲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仿效。FCA又在2021年宣布有意推出Scalebox,作為其首創的監管沙盒的加強版,讓初創企業可以進一步測試新構思,並為成長階段的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他們獲取FCA提供的各項支援。
目前,英國會根據虛擬貨幣的結構和實質特性,決定其是否受監管範圍涵蓋。根據《加密資產指引》,FCA把虛擬貨幣劃分為三大類,包括證券型代幣、數碼貨幣代幣和不受監管代幣。該指引闡明這些虛擬貨幣的監管細節,雖然對法庭沒有約束力,但在處理各類案件時或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例如有關強制執行合同的案件。
新加坡
近年來,新加坡的金融科技社群發展迅速。新加坡是亞洲排名第二的金融科技城市,僅次於香港。在2015年到2019年期間,東南亞大約65%的金融科技融資流向在新加坡的企業。
與香港類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國立研究基金會於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作為處理所有金融科技事宜的一站式虛擬實體,促進新加坡發展成為金融科技中心。同年,新加坡成為第一個提供監管沙盒的亞洲國家,業者可以在明確界定的空間內為客戶測試其金融科技產品。
這些年來,新加坡還推出了其他計劃,以鼓勵創新並測試新金融服務項目,其中包括SG Startup、金融業科技和創新計劃(FSTI),以及FSTI 2.0等計劃,由公共部門為早期初創公司提供融資。
2020年,新加坡的《支付服務法》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第PSN02號通知》生效,將加密貨幣交易或兌換服務納入金管局監管範圍內。根據該法例,任何實體如要提供任何類型的支付服務,包括數碼支付代幣服務,都必須取得牌照,除非另有豁免。與此同時,《通知》又實施強而有力的管制措施,以打擊洗錢及為恐怖分子籌集資金等罪行,防範非法資金通過數碼代幣活動進出新加坡。此外,新加坡金管局還發布指引,嚴格限制業者向民眾宣傳推廣加密貨幣交易。
2021年11月,新加坡金管局發布初步評估報告,分析在新加坡推出零售央行數碼貨幣的經濟理據,以及此舉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潛在影響。該文件還提及支付領域的動態性質、公眾喜好的轉變,以及新興技術解決方案的潛力等。
未來發展
近年來,金融科技創新和虛擬資產在全球蓬勃發展。相關的基礎技術,例如區塊鏈,為交易、投資和存儲資金提供了高效的新方式,並為金融創新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和其他不斷改變的技術環境一樣,這個領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流動性錯配、交易平台的集中風險和洗錢風險等。因此,世界各地政府和監管機構的當前急務,就是建立一個全面的監管體系,為業界開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金融及投資
- 科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新加坡
- 美國
-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