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灣區優惠紓困措施助港企疫後拓展內銷市場
2022年6月1日
趙永礎,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商務諮詢團隊鍾慧瑩
港企可利用大灣區優勢捕捉內地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近月不斷發展,不但影響內地供應鏈和生產活動,也干擾內地與香港的跨境貨運物流;加上2022年初以來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海外市場需求呈放緩跡象,均直接影響香港企業的貿易表現。雖然如此,不少港商正加緊審視經營策略,希望重新市場定位及布局業務發展,以期業務可在最近一波疫情回穩後重現增長。其中焦點是希望利用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捕捉內地超大規模的消費發展潛力,進一步深耕內地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不斷推出各種疫情紓困政策,幫助企業復工復產,而廣東省也積極推動各類相應的減稅降費措施,以加速經濟復甦,而這些舉措同樣適用於香港投資者在內地設立的港資企業。加上粵港澳三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合力提升大灣區的營商環境,例如港商可以「足不出港」地在香港直接申請於廣東省成立港資內地企業,而香港個人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也可申請享受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所以,港商可密切留意大灣區在疫情後的最新發展,利用大灣區便利措施往內地設點,直接捕捉大灣區以至整個內地市場的疫後發展機會。
便利的營商環境助港企北上內銷
目前,不少香港企業正加緊布局內地業務,待疫情回穩後第一時間利用復甦的需求機會,進一步發展內地市場。港商的主要策略之一,便是借助大灣區優勢拓展華南的內銷市場,同時發掘內地龐大的進口商機。特別是內地近年不斷提升營商環境,中央以至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出各種便利營商措施,大大便利港商北上設立營銷據點。
事實上,內地疫情正逐步回穩,增長步伐逐漸返回正軌,中央政府致力推進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復工達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交通物流企業、關鍵基礎設施等正常運轉[1],並且出台20項重點舉措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2],一方面加大助企紓困力度,包括深入落實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另一方面推動金融系統採取降低利率、減少收費等多種措施,同時推進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擴大升級信息消費,培育壯大智慧產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遊,以及「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托育」、「互聯網+家裝」等消費新業態。這些舉措均有助經濟進一步增長,且可為港商提供額外的市場發展機會。
內地協助企業復工復產。
而且,自內地正式施行《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以來[3],香港企業在內地設立的港資企業跟其他外商投資企業一樣,同樣享受國民待遇,在一般營商、稅務方面均可與內資企業看齊,並且可享受內地對一般企業實施的各種稅費政策、紓困措施,加上內地近年大力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例如在成立一般企業方面,內地多年前已取消審批制度、最低資本要求等,以至近期在全國推行「一網通辦」服務,開通大部分商事、稅務及有關成立企業手續的線上辦理服務,大大便利港商前往內地投資設立營銷據點,直接發掘龐大的內銷市場。
緊貼大灣區疫情紓困措施
雖然近月疫情同時影響粵港兩地經濟發展,但在疫情逐漸受控下,粵港兩地的經濟和生產活動已穩步復甦,消費市場也恢復增長勢頭。而廣東省政府早前制訂實施一系列紓困措施,快速幫助困難行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包括提出總共47項具體政策措施,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優化企業經營環境為著力點,支持服務業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恢復發展[4]。有關措施包括:
- 13項普惠性紓困扶持措施
包括2022年延續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並且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按照50%稅額幅度減徵「六稅兩費」,2022年減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2022年加大設備器具稅前扣除力度,延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和繼續實施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2022年減免國有房屋租金,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工具和降準資金,加大貸款投放力度,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融資增信支持力度,治理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行為,階段性緩繳失業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鼓勵採取多種手段開展促銷活動等。
- 28項針對5個困難行業的紓困扶持措施
針對餐飲、零售、旅遊、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民航等5個特殊困難行業,分別提出紓困扶持措施,每個行業有4至7項。餐飲業方面,包括給予餐飲企業防疫支出補貼支持,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台企業下調餐飲業商戶服務費標準,加強餐飲企業融資支持,加強餐飲企業保險支持,鼓勵餐飲企業參與老年人配餐助餐服務等。
零售業方面,包括給予零售企業防疫支出補貼支持,支持開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加強零售企業融資支持等。旅遊業方面,包括2022年繼續實施旅行社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扶持政策,加強旅遊企業融資支持,不得以星級、所有制等為門檻限制旅遊企業參與政府採購,支持旅行社承接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業務,加強旅遊企業保險支持,支持文旅產業投融資對接,安排文旅企業紓困扶持資金等。
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方面,包括2022年暫停鐵路運輸企業預繳增值稅1年,2022年免徵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稅,支持廣東省汽車生產企業爭取2022年中央財政對符合要求新能源公交車的購置補貼,2022年利用中央財政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加大對交通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出台廣東省有關油價補貼政策,加強公路水路鐵路運輸企業融資支持等。民航業方面,包括2022年暫停航空運輸企業預繳增值稅1年,統籌財力支持航空公司和機場發展,出台客貨運航線補貼政策,財政加大對民航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力度,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民航業發展,加強民航企業融資支持等。
- 6項為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精準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防止和避免「放鬆防控」和「過度防控」兩種傾向。包括「四個精準」,即建立精準監測機制,提升精準識別能力,強化精準管控隔離,推廣精準防護理念。落實疫情防控「八個不得」,就是在嚴格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防疫政策「五個不得」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服務業行業提出「三個不得」精準防疫要求,廣東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執行。[5]
港資企業及港人兼享稅務優惠
在內地註冊設立的港資企業可享受有關稅務優惠。
另一方面,內地又不斷推行減稅降費等紓困措施,幫助企業渡過困境,而香港投資者在大灣區以及內地其他地方設立的港資企業也可受惠。例如對於在內地設立的小型服務業者,十分歡迎內地出台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措施,包括自2019年1月起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00萬元(人民幣,下同)或以下,按實際所得減免納稅比率,相對一般企業正常的25%所得稅基本稅率 ,可大大減輕其稅務負擔。此外,有關企業可在稅務登記時根據公司不同的發展情況,選擇登記為「一般納稅人」或「小規模納稅人」,對公司在開具增值稅發票、稅額抵扣方面存在不同的正面影響,通過合理安排可直接降低公司的營運成本。內地近期實施的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包括:
- 對月銷售額150,000元或以下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
- 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再減半繳納企業所得稅 **;對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 科技型中小企業可根據規定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
* 至2022年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1號)
** 至2022年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2號;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8號)
*** 至2024年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3號)
@ 自2022年1月1日起。(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號)
此外,內地對設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符合條件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須符合的條件是指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21版) 》中規定的產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其主營業務收入佔收入總額 60%以上,包括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及商務服務業等5大類別產業項目。有關稅務優惠執行期限至2025年 12月31日。[6]
個人方面,按照財政部及稅務總局發出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適用範圍包括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等大灣區9市,目前的執行期限為2023年12月31日。[7]
- 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9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珠三角9市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 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照自願申報、科學客觀的原則進行認定。[8]
「足不出港」在大灣區成立內地企業發掘「十四五」商機
雖然粵港兩地人員往來仍受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影響,但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下,粵港兩地致力推進落實更多跨境便利措施,便利香港企業到大灣區營商發展。特別在商事安排方面,內地的市場監管部門近年與包括中銀香港在內的香港金融機構推出舉措,接受香港投資者在香港提交在廣東省部分城市設立港資企業的申請,可有效幫助香港企業在目前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北上營商、節省投資成本。
- (原)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與中國銀行(香港)、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聯合推出「粵港商事登記銀政通」服務,香港的個人或企業投資者可到中銀香港提交申請表格及所需資料,在香港申請設立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接受辦理地區包括東莞、惠州、江門、中山、佛山及汕頭。
- 香港投資者現時也可利用由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中國銀行(香港)、創興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聯合開通的「深港通註冊易」商事服務,通過委託在香港有關合作銀行網點,申請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開辦港資企業,有關銀行網點可為其提供辦理營業執照、開通基本賬戶、驗資、協助刻製公章等業務。
此外,為落實前海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的措施,前海管理局連同深圳市市場監督局、前海稅務局推出「前海港澳e站通在港服務平台」,為港澳人士免費提供商事登記、涉稅服務等一站式線上服務,進一步便利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事實上,廣東省以至內地其他地方的政府部門也出台了不同的改革舉措,爭取簡化各項行政手續、降低營商成本,持續提升企業開辦便利程度。包括廣東省內各市均已開通了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平台,實現「線上一表填報、線下一窗領取」的政府服務,包括辦理各類營業執照、刻製公章、領取稅控設備和增值稅發票、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登記等企業開展經營所必需的流程和手續,並且各地為企業開辦註冊所需時間平均壓縮在數個工作天以內。
上述措施及發展大大便利港商到大灣區設立據點,一方面幫助香港投資者降低有關開設內地企業成本,港商同時可借助開設內地企業,享受有關疫情紓困和減稅降費措施。加上在「十四五」規劃期間[9],內地要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在這背景下,不少企業正等待疫情回復穩定,以便在內地建立分銷物流網絡直接推廣香港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香港企業大可考慮利用有關商事便利安排往內地直接註冊設立港資企業,從大灣區出發深耕內地的內銷市場。
[1] 2022年4月27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大穩崗促就業政策力度,保持就業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
[2] 2022年4月25日, 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國辦發 [2022] 9號),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協同發力、遠近兼顧,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角度,提出了20項重點舉措。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同步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期限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同時廢止。更多詳情,請參閱:《商貿法規 - 中國》 - 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正式實施
[4] 資料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粵辦函 [2022] 40號)
[5] 「五個不得」即不得禁止低風險地區人員返鄉;不得隨意擴大中高風險地區範圍;不得隨意將限制出行範圍由中、高風險地區及所在區(縣)擴大到所在地市;不得擅自對低風險地區人員採取集中隔離管控、勸返等措施;不得隨意延長集中隔離觀察期限。「三個不得」即不得突破疫情防控相應規定進行封城、封區、中斷公共交通;不得非經流調、無政策依據對餐廳、商超、景區景點、電影院及相關服務業場所等實施關停措施、延長關停時間;不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政策要求基礎上擅自增加對服務業的疫情防控措施。
[6]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於延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 [2021] 30號)
[7]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 [2019] 31號)
[8] 《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粵財稅 [2019] 2號)
[9] 中央政府於2021年3月通過並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