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慧城市發展:全球概覽
2020年6月16日
自上世紀開始,科技應用日趨廣泛,遍及商業、社會及日常生活的眾多層面。過去數年,世界各地在城市發展及管理方面的科技應用都有所增加,目標是推動城市轉型,朝智慧及可持續方向邁進。今時今日,智慧城市概念已在全球植根,成為應對城市挑戰的熱門方案。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的定義隨時間演變,至今尚沒統一說法。概括而言,「智慧城市」是指一個城市積極把科技應用在不同領域,藉此提升效率,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並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2年,城市策略師及都市創新與智慧城市研究專家Boyd Cohen提出「智慧城市輪」(Smart City Wheel)框架,把智慧城市概念概括分為六大範疇,包括智慧經濟、智慧環境、智慧政府、智慧生活、智慧出行及智慧市民。這個框架差不多涵蓋了社會的每一層面,獲得學術界以至各地城市廣泛採用。事實上,香港政府於2017年發表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便是參考智慧城市輪的六大範疇設計而成。
資料來源:Boyd Cohen《區塊鏈城市與智慧城市輪》(Blockchain Cities and the Smart Cities Wheel)
全球城市化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現時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市區(1950年只佔不足三分之一),預計到2030年,比例將升至60%[1]。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方面令世界各地出現一個個巨型都市,另一方面也帶來各種各樣的新挑戰,例如污染、交通擠塞、廢物管理、人口老化及環境可持續性等。隨著各種創新科技面世,智慧城市概念已經成為政策制訂者的重要施政目標,也是推動城市實現更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
資訊及通訊技術基建持續發展,是促進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大動力。其中,增建現代化基建,如高速寬頻網絡、覆蓋全市的無線網絡等,以及推出第五代(5G)流動通訊技術,對高效數據傳輸及通訊至關重要,是城市提升智慧化水平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新興科技的發展步伐也非常迅速,尤以物聯網、雲端運算及大數據等領域為然。這些科技累積、分享及匯集全市數據和資源,提供實時高效的資訊,在城市管理及應對都市挑戰上都可發揮作用。
要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固然有賴覆蓋廣泛及可擴展的資訊及通訊技術基建,然而政府、私營機構及市民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政府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制訂適合該城市的智慧城市策略及具體計劃,而私營機構及市民的參與則可帶來具建設性的反饋和合作,應可為智慧城市的實踐及解決方案帶來裨益。
不同經濟體的智慧城市發展計劃
香港
香港政府於2017年12月首次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出隨後5年的發展計劃,目標是把香港建設成世界級智慧城市。該藍圖的發展策略涵蓋六大範疇,包括智慧經濟、智慧政府、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及智慧市民,並期望運用創新科技來增強香港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自該藍圖公布以來,一些大型項目已相繼完成,例如在2018年,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備有容貌辨識技術的自助保安閘口,而「轉數快」系統也於同年投入服務。
為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香港政府將於今年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並已率先公布部分新措施,包括設立10億港元的智慧交通基金,資助與車輛有關的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推出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政府服務平台「智方便」;以及設立地理空間實驗室等。
中國內地
阿里巴巴位於杭州的全球總部。(相片來源:阿里巴巴集團)
中國政府在2010年發表「十二五」規劃,開始鼓勵發展智慧城市,並調撥國家資源來發展資訊科技基建及智能裝置。在隨後的「十三五」規劃中,這個概念更獲空前重視,中央政府強調要發展多個模範智慧城市及區域,例如北京西南面的雄安新區。在內地很多智慧城市的發展中,物聯網、5G網絡、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往往被視為關鍵技術。例如,阿里巴巴在杭州研發了「城市大腦」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管理市內交通,偵測可能出現交通意外的位置,並改善緊急服務的召達時間。
另外,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智慧城市概念也成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策略機遇,具體業務包括出口網絡基建、監控及大數據等範疇的智慧城市技術。華為、海康威視、大華及中興等都是這些技術的主要出口商。
東盟
東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區內人口及經濟持續增長,帶動當地快速城市化。根據估計,未來10年,東盟城市人口將增加9,000萬,面對的城市挑戰也將越來越多,尤其是城市規劃及應對天災和氣候變化影響等領域。有見及此,東盟領袖於2018年4月成立東盟智慧城市網絡(ASCN),推動成員國攜手合作,運用科技共同實現智慧及可持續城市發展。
以東盟各城市而言,新加坡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事實上,在2019年國際管理學院智慧城市指數(IMD Smart City Index 2019)中,新加坡的排名為全球102個城市之冠,而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中也是排名最高的亞洲經濟體。新加坡在2014年公布其「智慧國家」(Smart Nation)計劃,此後已加強數碼化發展,並在公共及私營界別推動不同領域的創新計劃。部分重要里程碑包括於2017年推出點對點付費平台PayNow,研發一站式數碼政府服務流動應用程式SingPass,試用配備無線感測系統及攝錄鏡頭的智慧燈柱,以及新加坡警方派出無人機進行空中搜索及偵察等。
東盟26個智慧城市先驅。(資料來源:asean.org)
歐洲
很多歐洲城市在轉型為可持續經濟體方面都處於領先位置,尤以節能及減排等領域為然。例如,巴塞羅那早於10年前開始推行措施,建設低碳環境,包括無線控制的LED街燈、地區供暖製冷系統,以及更廣泛採用太陽能等。
為協調歐洲眾多經濟體的智慧城市發展步伐,歐洲委員會於2012年推出「歐洲智慧城市和社區創新夥伴計劃」(EIP-SCC)。該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匯聚智慧城市專家的社群,同時透過夥伴配對及資料交換等工作,擔當整合公共及私營界別力量的平台。
美國
在美國,智慧城市項目主要由地方政府制訂和落實。雖然發展焦點按城市而異,但也有一些共同方向,包括提升出行流動性、改善能源效益、改革公共管治,以及強化資訊及通訊技術基建等。
三藩市以矽谷聞名全球,是美國智慧化發展最傑出的城市之一。其中,該市在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方面一直處於領先位置。2002年,首架電動車在三藩市面世,此後當地一直積極推廣這種可持續運輸方式。現時,三藩市擁有的電動車及公共充電站數目為美國各大都會區之最[3]。該市政府訂下目標,要在20年內推動地面運輸實現零廢氣排放,並為此於去年立法,規定所有擁有100個泊位以上的商業停車場及車庫必須在最少10%的泊位空間內裝設電動車充電站。
中東
迪拜水電局服務中心的人工智能機械人。
近年,阿拉伯城市為應對人口急增問題,也開始推動智慧化發展,並已取得一定成績。中東各地在這方面不乏雄心,創新計劃及智能技術日趨普遍,尤以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為然。
迪拜是阿聯酋7個酋長國之一,為區內數碼轉型的先行者。該市是全球首個推出區塊鏈策略的城市,並已制訂發展路線圖,於2021年全面運用區塊鏈技術。現時,ConsenSys與當地電訊公司Du創設的區塊鏈平台已成為政府機關進行原型開發活動的一項主要支援工具。該市還著手把所有公共服務數碼化,例如繳交政府賬單及辦理牌照續期等。另外,所有對內及對外交易也將不再使用任何紙張,改為透過區塊鏈經安全程序進行。
另一邊廂,沙特阿拉伯正推進巨型創新都市NEOM新城的興建計劃。根據該國的構想,NEOM將全面採用可持續及再生能源,也會運用機械人科技。首期工程預計於5年內完成。
未來展望
城市雖然面對人口膨脹等前所未見的壓力和社會問題,但同時也是世界最佳的解決方案實驗場。因此,不同經濟體的政府和私營機構都制訂方針,發展技術,以支持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全球的智慧城市發展大勢為眾多行業帶來豐厚新機遇,公司和業者應密切留意,積極把握。
[1] 聯合國《2018年世界城市》(The World’s Cities in 2018)
[2] 東盟綜合報告2019 (ASEAN Integration Report 2019)
[3] ChargePoint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東盟
- 歐盟
- 北美洲
- 中東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東盟
- 歐盟
- 北美洲
- 中東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歐盟
- 北美洲
- 中東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歐盟
- 北美洲
- 中東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北美洲
- 西歐
- 中東
- 香港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