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 登入 / 登記

語言

  • EN
  • 繁
  • 简
  • 活動
  • 我的資訊
  • 聯絡香港貿發局
  • 訂閱
  • 訂閱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語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關於香港貿發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記 |

HKTDC.com 關於香港貿發局 My HKTDC

登入 登記

商貿全接觸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https://origin.hkmb.hktdc.com/tc/NTc2NTA4MzE2

經貿研究
儲存內容
分享 / 發送

請在微信中掃描二維碼然後按「...」以分享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
香港未來整體發展方向

2020年11月3日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後,各地政府及監管機構針對不同的行業,正在商討促進相互融合發展的政策及措施。香港特區政府也一直有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與不同的內地相關部門協商,在不同的範疇爭取港人在內地更多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的機會及便利。在2019年,中央政府先後推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8項政策措施》及《16項政策措施》,為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及生活提供便利。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上,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通過深度訪談及調查問卷調研1,綜合大灣區內各行業企業高管的洞悉及看法,基於香港現時正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在香港整體及其6個關鍵功能這兩個層面上,整合並提出一系列為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地位的措施。

在香港整體層面來說,縱觀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與75家企業進行的訪談得到的反饋以及通過調查問卷收到接近400家大灣區企業反饋的定量分析來看,總結了以下有助於香港在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以鞏固香港自身的獨特優勢及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時可以參考的初步建議。

人才發展

人才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支撐著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人才發展方面,香港最大的優勢是擁有世界頂尖的院校及高等教育學府,既有中國文化的根底,也有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能夠培養出精通兩文三語,兼具國際視野的優秀本地人才。香港高等學府也是一個吸引海外優質學生來港學習及發展的有效途徑。就香港在人才儲備方面需要改善之處,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結出以下在人才發展方面的措施以加強香港在人才儲備方面的競爭力。

首先,香港應加強培養本地人才的多元化發展,培養本地學生對其他非傳統熱門學科(如:物流、貿易、科技、工程、供應鏈管理等)的興趣,加大對這些學科前景的宣傳及吸引力(例如宣傳一些有潛力的初創企業的成長故事),培養本地人才對最新海內外資訊及發展趨勢的觸覺及敏銳度,鼓勵香港的年輕人多關注發展的最新趨勢及拓寬國際視野,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其次, 香港有關機構可以考慮與部分已經在大灣區發展並取得一定成績的香港企業合作,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在內地的實習或工作機會,讓他們能夠真正瞭解中國市場,加深兩地年輕人的交流,鼓勵年輕人學習國際文化及中國文化。

第三,香港可加大對青年發展的支持及財政支援,鼓勵民間團體舉辦跨區、跨地域的創科交流活動,例如大灣區產品設計比賽及創業計劃、外地實習及考察活動等,讓香港青年與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彼此交流其創新意念及科學知識和技術,藉此擴闊青年視野、激活青年的創意,進一步營造創科文化及氛圍,同時也可以增設青年創業中心。

第四,通過與內地的高新科技企業交流合作,創造香港、海外人才以及內地科技人才的交流機會,共同培養出更多專注於高新領域發展的人才,特別是專業領域人才、交叉學科人才以及工程化技術人才等。

最後,在提高香港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方面,由於香港生活成本高,海外人才對於長期來香港發展有所保留,香港可以推出其他生活配套設施吸引人才來定居,例如在住房、家庭、醫療、兒女教育以及稅收方面的優惠及支持,以鼓勵優秀人才長期來港或留港工作發展,為加快大灣區市場發展、為人才居住、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多便利。

積極利用內地市場發掘新商機

就科創行業來說,有受訪者反映雖然香港現時很多的學術研究都走在世界前沿,但由於過於學術化,加上香港本地市場小,並沒有很好地將這些學術研究商業化,特別是本地的初創企業,適用的市場太過局限於香港本地,並未能很有效地將業務進行規模性擴張。

綜合多方的意見,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認為香港無論是在學術研究方面還是在初創企業的發展方面應該更好地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香港相關機構可以考慮鼓勵企業在香港進行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及試驗,在內地進行大規模生產及業務拓展,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將業務拓展到全世界。另外,香港的相關部門或機構應該與內地的初創孵化器或相關機構協作,為這些香港本地的學術研究人員及初創企業爭取更多在初期發展需要的支持,例如資金、土地、人員、住房、稅收等。另外,香港也可以通過組織行業交流會為香港本地初創企業提供與內地相關機構交流的平台,鼓勵香港初創企業拓展國內及全球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與中國內地之間的橋樑,匯集很多本地及國際人才,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因素有利於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航空運輸行業的發展,香港應該積極關注這3個產業的發展。

促進粵港澳交流合作優勢互補

促進各地在各個層面上的交流是大灣區互聯互通發展的重要一步。由於文化、意識形態及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有受訪者表示各地政府之間的溝通仍有改善空間,各地政府應該克服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加強與各地業界之間的溝通,有針對性地解決關鍵問題,制定政策以促進大灣區內的互聯互通。兩地政府也應該加強與業界溝通,鼓勵業界提出意見及建議,例如可以協助香港的企業在內地舉辦產業交流會議,或者邀請內地的優秀企業來港開展講座,促進兩地在各行各業的交流及合作。

通過觀察多間受訪企業,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發現在過去幾十年,有很多非常成功的香港企業家在內地能夠大展拳腳,建立了非常有實力的企業,現已發展成為在全球非常有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實際上,中國內地的人口基數巨大,中產階級人口增長趨勢強勁,對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內地市場規模廣大,再加上中國內地行業種類豐富,能夠為香港人才提供很多元化的就業選擇。正如在上文「人才發展」部分提到香港應進一步打入內地市場,香港首先應鼓勵本地學生多瞭解中國多樣的文化及市場機會促進兩地的交流。

其次,香港國際有名的大學培養出頂尖科研機構和優秀的人才,但缺乏實際操練的業務場景,難以把學術知識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香港可以與内地政府協商,為香港人爭取更多的就業鼓勵政策,例如,放寬香港人申請當地為吸納外來人才及挽留本地無物業人才而設的樓房(「人才房」)的門檻,以吸引港人到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有受訪者亦提議有關當局亦可以多主動提供更多協助使中小企打入內地市場,比如向内地政府租借一幅地,建設一個「香港中小企業」社區並以優惠的租金為香港企業提供開展業務的空間,並為招聘香港本地人提供稅務安排,鼓勵更多香港本地人才到內地發展,以減緩因香港土地成本高為香港本地人才帶來生活壓力及影響生活質素的問題。

隨著大灣區城市的快速發展,有受訪者表示他們可以觀察到香港目前有些優勢正逐漸減弱,例如內地越來越多的自貿區,營商條件與香港相似,香港應藉著現有的優勢以及大灣區發展的趨勢,與大灣區内的其他城市商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政策。例如,香港擁有全世界頂尖的高校和人才資源、透明的制度環境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深圳擁有高新技術產業和製造業的優勢,香港可以向深圳輸出具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及先進管理經驗,深圳則提供科研環境及空間,加強兩地聯繫,揚長避短。兩地人才的流動及交流,特別是香港人才到內地企業工作,能夠加深其他大灣區城市與香港的交流及聯繫,讓相關的大灣區企業瞭解香港與國際接軌的做事方式及能力。其他大灣區企業也能夠借鑒這個做法聘請更多香港人才,給予香港人才更多發展機會。而這些人才能夠通過他們與香港的聯繫,為香港本地公司引薦業務機會,進而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

內地市場正在逐步開放,而香港是一個市場主導的自由經濟體,相信能夠協助大灣區各個城市逐步轉型,熟習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使其在各方面與國際更加接軌。現時中國內地城市仍以市場為主導的方向發展。香港在這個過程中應能夠發揮其優勢,積極利用其在國際市場上積累的經驗,結合其與內地的聯繫及文化的瞭解,以「創新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有助其他大灣區城市向更開放的方向發展,鞏固其在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幫助內地在投資及資金流通等方面進一步開放。

政策措施執行的力度及速度

有較多的受訪者反映自從大灣區政策出台之後,多個內地政府都很希望與香港合作,為兩地企業提供更多便利的發展渠道,但香港在執行速度及力度方面仍須改善。受訪者建議香港應該對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反應更敏感,提高政策的推出及執行的速度。香港的相關機構應努力在香港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抱著推陳出新的態度,刺激社會的發展。

對於一些新的發展理念及思維,香港可以仿效中央政府的做法,在某一個行業或特定範疇開設試點,驗證新的理念或思維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再制定成為政策,擴大適用範圍。有受訪者表示政府可幫助企業建立基地,企業的發展也可推動香港科技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雙贏策略。有受訪者希望香港能夠挖掘更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引導香港本地市場及本土公司的發展,在「小政府」的理念之下配合市場的需要,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經濟扶持,進行長遠的規劃,制定有助於城市產業保持生命力的措施。有受訪者認為香港政府能夠做的還有很多,例如,香港相關機構可以考慮作為代表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溝通,為香港企業爭取更多的投資優惠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以與相關政府協商,在當地借一塊地作為香港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營運補助,紓緩企業在發展初期的困難,以及免去企業與政府交涉的問題。

除了政策的推行之外,很多受訪者也提出政府對企業的優惠政策或補助資金的申請程序繁瑣,用時過長,而且金額都較小,對企業的幫助十分有限。香港有關機構應在公平原則下適當簡化申請程序,也可以設置評級機制,更有針對性地選擇補助金額及時補助有需要的企業,更加有效地支持香港企業發展,有助於鼓勵企業創新。

政府重新定義城市形象

有來自香港本地的受訪者表示,香港有關機構對於香港城市形象營銷重點仍停留在「法治環境」、「自由資本市場」、「貿易中心」等大眾已經耳熟能詳的傳統概念,但是想繼續保持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香港有關機構應審視及創新推廣城市形象的策略。第一,香港應更好地發揮「兩文三語」的優勢及價值,鼓勵及幫助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前先在香港落地。第二,香港應根據不同企業的性質、產業的特質,站在商業營運者的角度,制定相應的推廣策略。例如,針對外資企業,香港應著重思考如何推廣香港是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理想跳板」,而針對中國內地企業,香港應著重思考如何推廣香港是一個走出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

城市間資源合理配置

大灣區內「9+2」個城市,各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考慮及政策的傾向。為了更合理地利用資源進行配置,受訪者表示希望不同城市之間可協同合作、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共同打造「大灣區」品牌。香港擁有全世界頂尖的高校和人才資源、透明的制度環境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都是可以向內地輸出的,而內地城市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優勢, 各地優勢產業各有特色,而且人力資源成本相對香港低廉,大灣區相關的機構應該從高層次在不同領域制定並落實具體的措施。現時大灣區內擁有大量優質的小型創新企業,他們能夠與香港金融科技企業為香港的傳統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發展金融科技等創新範疇。香港應鼓勵本地企業與大灣區內其他創新和高科技業發達的城市協作,並引入其他城市優秀的創新企業,更加好地利用現有的設施,例如科學園、數碼港等。香港政府也應與內地政府協商,幫忙統籌創新和高科技企業互相引進兩地,加強聯繫,揚長避短。


1 有關此報告的背景資料,請參閱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摘要)內的附錄。

此報告中文版由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撰寫。此報告英文版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按中文版翻譯。如中英文版有衝突或含糊之處,則以中文版為准。

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其他羅兵咸永道實體、其合夥人、雇員及代理人,不承擔或接受本報告(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版)引起的任何責任,不論是基於合同或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於疏忽),亦不承擔任何由於閱讀者可能對報告(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版)的使用、不當使用或依賴而對其造成的損失或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或損害)的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羅兵咸永道實體是指屬於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全球網路中的實體或合夥制事務所(“羅兵咸永道實體”)。各羅兵咸永道實體均為個別及獨立的法律實體。

返回頁首 ^
    主題: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 人才發展,
  • 航空運輸,
  • 政策措施,
  • 金融科技,
  • 人工智能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金融及投資
  • 知識產權
  • 法律服務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科技
  • 電訊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澳門
首頁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題

會計服務24596
銀行服務24614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24629
金融及投資24665
知識產權125213

文章主題

會計服務24596
銀行服務24614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24629
金融及投資24665
知識產權125213
法律服務24701
品質檢查及測試24740
科技24758
電訊24761
香港37021
中國內地36293
澳門36687
人才發展145284
航空運輸145285
政策措施145286
金融科技97462
人工智能119049

interest_article

相關文章

2023年3月28日

佛山GoGBA港商服務站 促進交流助拓灣區機遇

2023年2月2日

香港有序通關連接全球 帶動展覽業復蘇創商機

2023年1月12日

金融科技助提升競爭力 新舊業界合作締造雙贏

2022年12月2日

粵港續推知識產權合作 跨境保護利港商拓灣區

Related Events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12至15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實體展)

2023年4月12至22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10月13至23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

國際環保博覽 2023 (商對易)
活動搜尋

Social Share

關注我們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newpaper-img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banner-img


本人確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可將上述資料編入其全部或任何資料庫內作為直接推廣或商貿配對﹝因而可能成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眾人士使用﹞,以及用於貿發局在私隱政策聲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確認已獲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權,將其個人資料提供予貿發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選項是按歐盟有關保護個人資料法律的要求而設,對於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的客戶,請略過此項。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電郵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