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建議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
2020年12月21日
《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近日正式發布(於2020年11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提出上海市2035年遠景目標,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全面升級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城市軟實力全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邁入全球頂尖城市行列。《建議》同時提出上海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到2025年要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取得顯著成果,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台階,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譜寫出新時代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具體目標包括:
- 打造國内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内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推動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以聯動暢通長三角循環為切入點,積極推動國内大循環、促進國内國際雙循環。聚焦打造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内市場的新平台,充分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引領帶動作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試驗田作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窗口示範作用,持續放大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帶動效應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更好地配置全球資源。
加快完善經濟發展格局。持續優化融合發展、共同發展的3次產業結構,深入推進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率先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提升產業鏈水平,為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多作新貢獻。持續優化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大動力結構,搶抓國内擴大内需的新機遇,完善現代流通體系,大力發展線上消費、體驗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積極發展高端消費等。
- 着力強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包括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顯著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和業務創新體系。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強化資本市場服務境内外企業的主平台作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行先試,完善外匯管理體制,加快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債券市場建設,提升「上海金」、「上海油」等基準價格國際影響力。積極爭取數字貨幣運用試點,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構建聯通全球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提高金融風險防範能力。推進國際貿易中心樞紐能級實現全面躍升,充分利用RCEP等自貿協定,建設新型國際貿易先行示範區。
另一方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並突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需求導向,進一步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緊布局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同時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包括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6大重點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等。並且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構築各類有形和無形網絡通道,打造聯通全球的網絡樞紐新高地,包括建設最具影響力的世界級航空樞紐,全力拓展亞洲最高水平的洲際航線網絡,推進蘆潮港集裝箱集疏運體系提升工程,推進上海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鞏固上海港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地位,建設國際一流郵輪港。
- 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建議》又提出堅持以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為引領,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率先開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包括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提高戰略性科技力量、重大科學設施等集聚度,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
此外,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推進國有資本向重點產業、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並積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培育更多千億級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
加快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優進和優出並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並重,吸引集聚高能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型機構,支持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總部。全力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橋頭堡,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深化同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協作,加大對西藏、新疆、青海、雲南等對口地區幫扶和合作力度。
資料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