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出台
2021年4月21日
4月1日,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國科發規 [2020] 287號),持續有序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提出到2022年,科創走廊建設初顯成效。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上市企業數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進高層次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每年不少於20萬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區域政策制度制定實施高效協同,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在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成為中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為達到目的,《方案》圍繞4個方面提出18項任務,包括:
-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 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建設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 以金融服務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成長創新企業上市融資。依託上證G60創新綜合指數和上證G60戰略新興產業成份指數,設立並做大做強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產品。鼓勵證券服務機構跨行政區域合作。探索在長三角各股權交易中心設立G60科創走廊分中心。加快發展知識產權等輕資產質押融資。
- 打造協同開放的經濟發展高地。在電信、保險、科研和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放寬註冊資本、投資方式等限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台,提升G60科創走廊進出口商品常年展示中心和跨境電商產業聯盟功能,打造一批進口貿易集聚區。
- 推動產業鏈深度合作。搭建G60科創走廊要素對接平台,加強重大創新項目落地的協同合作。
- 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共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設立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獎,發揮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激勵導向作用。
- 共同建設重大研發平台。建立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機制。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創建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和眾創空間,大力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人才資源服務園等創新創業平台。
- 聚焦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典範
- 健全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滬蘇湖高鐵、滬嘉城際軌道等工程建設,推進區域內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有機銜接、便捷換乘。
- 加強標準統一的建設用地管理。
- 一體推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
- 示範帶動產城融合發展。依託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嘉興科技城、合肥濱湖科技城,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 著眼深化改革和優化服務,共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 協同推進創新改革試驗。
- 打造高效便捷統一的政務服務生態。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服務流程再造、標準互信互認、數據匯聚共享,打造區域一體化企業服務平台。建立G60科創走廊產權交易市場。
- 優化創新人才工作生活環境。落實互認互通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支持協同舉辦人才峰會、知名高校招聘會等活動。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和管理辦法,對海外科研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成員辦理工作許可、永久或長期居留手續給予更大便利。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包括G60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9個市(區),總面積7.62萬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科學技術部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