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後前景:法國
2021年10月6日
陳永健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法國先後於3月17日至5月11日,以及10月底至12月中實施全國封鎖,並因此陷入和平時期最嚴重的衰退,國內生產總值(GDP)暴跌7.9%。
為救助飽受疫情打擊的家庭和企業,法國政府推出緊急援助措施,並在歐盟支持下於2021年和2022年推行總額1,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2020年12月27日,該國展開更重要的防疫舉措—疫苗接種計劃。截至今年9月底,當地已施打逾9,300萬劑疫苗,超過4,500萬名成年人完成接種。
事實證明,法國的抗逆能力很強。自居家令解除後,該國經濟正加快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隨著歐盟數碼新冠證書於7月推出,以及健康通行證 (passe sanitaire)落實使用,國內和跨境出行也逐漸增加。法國已於9月中前實現為5,000萬人(12歲或以上人士)接種第一劑疫苗的目標,目前該國有85%的成年人口已完成接種。
受惠於積極進取的財政支援方案,法國經濟料將迅速反彈,今年GDP可望增長6.5%。此外,鑒於社會日益憂慮可能出現更多傳染力強的變種病毒株,法國已於9月1日推出疫苗加強劑計劃,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及長期病患者。
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專訪法國駐港澳總領事官明遠(Alexandre Giorgini),以瞭解法國怎樣為復甦作好準備,以及該國企業在疫後時代如何與香港同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官明遠(Alexandre Giorgini)
陳:法國的疫苗接種進度如何?舉例來說,政府有沒有時間表和路線圖,希望在某個限期前達到為大部分成年人接種的目標?歐盟推行數碼新冠證書等計劃,以便人員在歐盟內部安全並自由地流動,你認為這些舉措能起甚麼重要作用?
官:在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獲批准使用後,法國於2020年12月27日開打疫苗。疫苗接種計劃進展迅速,截至9月底,法國已有85%的成年人口完成接種。
法國的疫苗接種計劃目前提供4種疫苗,即輝瑞—BioNTech、莫德納(Moderna)、牛津—阿斯利康(Oxford-AstraZeneca)和楊森(Janssen)疫苗。自計劃啟動以來,我們分階段擴大接種人群,以實現三大目標,包括防範民眾染疫後死亡和出現嚴重併發症、保護醫護人員和醫療系統,以及確保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接種計劃展開之初,我們優先為個別組別人士接種疫苗,例如免疫力較弱的長者和有健康隱患的人,然後於5月31日擴展到所有成年人,再於 6月 15 日擴大至12至17歲的青少年。我們的目標是致力令更多民眾建立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以降低變種新病毒株引發大規模感染的風險。
因此,截至9月底,法國有88%(4,700萬)的成年人口已至少接種1劑疫苗,有85%(4,500萬)的成年人口完成接種。與此同時,年輕人口的接種數字也令人非常鼓舞,在18至24歲人士中,有88%已至少接種1劑疫苗,而25至29歲年齡群則有86%。為對抗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株,我們已於9月1日推出疫苗加強劑計劃,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及抵抗力較弱的長期病患者。
資料來源:法國政府
疫苗接種率迅速提高的一大因素,是我們把國內「健康通行證」(passe sanitaire)的適用範圍擴大到酒吧、餐廳、博物館和商場等多類公共場所,以及長途交通網絡。最近的調查顯示,通行證得到法國絕大部分人的支持。健康通行證還可以與歐盟數碼新冠證書相輔相成。該證書可以是數碼或紙本形式,任何人士在歐盟成員國逗留或居住,並已完成接種疫苗,在過去6個月感染後康復,或近期檢測結果屬陰性,都可免費取得。證書於2021年7月1日起推行,在便利歐盟內部的人員自由流動方面邁出一大步。
在疫苗接種計劃和健康通行證成功推行下,法國經濟沒有癱瘓,而且還因公共場所重現興旺、空中交通漸趨頻繁而恢復活力。我們的科學專家,包括疫苗策略指導委員會主席Alain Fischer教授,也有信心在今年秋季到來前,全國將有90%的人口完成接種疫苗,實現群體免疫。
陳:在歐盟和法國政府的支持下,法國主要工業和貿易的短中期前景如何?
官:這次全球衛生危機對法國以至全球經濟造成史無前例的衝擊。自2020年春季以來,世界各地多次採取封鎖措施,令法國經濟大受打擊,隨之而來的社交距離措施、旅行限制,以及工廠停運等,都使國際供應鏈出現前所未見的斷裂。法國近乎所有的工業,例如汽車、航空和工業設備等,都直接受到疫情衝擊。
法國雖然經濟不穩,不過仍然是歐洲最具投資吸引力的經濟體。去年,法國公布了985個外商投資項目,繼續是歐洲領先的外商直接投資地點,比英國(975個)和德國(930個)為多。我們相信這股投資勢頭可在2021年維持下去,正如安永(EY)在6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74%的投資者認為法國的吸引力將持續改善,一直維持至2025年。
儘管如此,法國與全球其他經濟體一樣,自2020年3月以來已推出緊急財政措施,以保障家庭收入和支持國內消費。為進一步延續這些緊急措施,法國政府於2020年9月推出為期兩年,總額達1,0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計劃,名為「法國振興」(France Relance),其中包括來自「下一代歐盟」復甦基金的400億歐元資金。該計劃訂有明確的策略目標,包括支持遭受疫情重創的經濟,並為推動經濟在2022年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作好準備,同時也會鋪平今後的發展道路,冀能在2030年前把法國建設成更環保、更具競爭力和抗逆力,以及更和諧包容的社會。該計劃聚焦三大範疇:
- 支持轉型為更綠色、更可持續的經濟體:撥出300億歐元加快經濟的綠色發展,包括投資於綠色建築和翻新、綠色基建和可持續出行、降低製造過程的碳強度,以及開發綠色氫、生物燃料和回收利用等綠色新技術;
- 為企業發展業務和保障就業創造最有利的條件:撥款340億歐元提高競爭力和經濟抗逆力,包括大幅削減生產稅、支持企業股權融資、投資工業創新、支援出口商,並採取措施以確保本土關鍵庫存和支持境內的生產性投資,從而增強工業的抗逆力和獨立性;
- 確保不同世代、地區和所有法國公民的共融團結:撥款360億歐元增強經濟、社會和地區的凝聚力,包括投資於保障培訓,幫助弱勢群體尤其是年輕人,通過學徒計劃、職業培訓和招聘獎勵等措施,提高就業能力和生產力,同時幫助弱勢家庭提升購買力,加強數碼化過程的包容性,並活化市中心的商店。
陳:疫情爆發後,許多陷入困境的企業都轉戰電子商貿市場,人們也習慣了在家或遙距工作、學習、娛樂和做運動。法國有沒有甚麼主要的指標,反映疫情爆發以來數碼化轉型的發展情況?你認為這些行為變化會對法國的疫後消費和產業格局帶來甚麼改變?
官:法國已進入電子商貿新時代。現時,我們全國有4,100萬名活躍的網上購物者,是歐盟最大的電子商貿市場[1],而全球疫情更大大加快了這個領域的發展步伐。在2020年這特殊的一年裡,我們的電子商貿銷售額(商品和服務)增長8.5%,達到1,120億歐元,其中商品銷售額猛增32%,但服務銷售額則由於旅行及休閒活動急降而減少10%。
資料來源:電子商貿及遙距銷售聯合會(Federation of E-Commerce and Distance Selling (FEVAD))
去年,法國新開17,400家網店,電子商貿在整體零售業的佔比從2019年的9.8%躍升至13.4%,網上交易達到18億宗,比2019年增長5.8%,每宗交易的平均金額為61歐元,高於2019年的59歐元。
許多賣家已發展並擴大網上業務,以緩減實體業務所受到的衝擊,在送貨上門和網購駕車自取等服務的推動下,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50%,在兩次全國封鎖期間更出現增長100%以上的高峰。
2021年第一季,68%的互聯網用戶平均網購18.8次。我們認為,新冠疫情提高了數碼渠道的重要性,不僅對法國零售商和品牌而言必不可少,對消費者也是一樣。疫情過後,電子商貿料將繼續擴展,覆蓋更多公司、顧客和產品,為創新型初創企業等新贏家創造新的生態系統。
陳:疫情大大打亂了國際物流安排,令空運和海運受阻,對法國物流業有何影響?
官:儘管新冠疫情曠日持久,且世界各地普遍實施封關和旅行限制,可是法國在2020年仍獲得89個新的物流相關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這主要受電子商貿活動激增所帶動。
對全球商業航空業來說,新冠疫情堪稱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可是法國空運業卻能迅速變陣重組,以應付與公共服務有關的任務,例如為法國和第三國運送外科口罩、呼吸機、檢測試劑盒和疫苗等緊急醫療物資。
這些應對工作有一部分是由法航(Air France)等航空公司的現有貨運機隊完成。在第一波疫情於2020年春季爆發期間,法航的機隊經常往來中國與法國,運送物資,讓法國的醫院、醫護人員和病人受惠。我們擁有高效的機場基建,因而得以在全球衛生危機期間處理龐大的空運貨量。
巴黎戴高樂機場:歐洲第二大貨運樞紐。資料來源:Paris Aéroport
由於貨機數目有限,監管機構、航空公司和物流公司不得不創新求變,例如將客機暫時或在某些情況下永久改裝為貨機。儘管空運貨量仍然低於危機前的水平,可是由於疫情導致航空運費上漲,航空公司和物流公司從貨運業務取得的收入,得以稍為彌補因長途客運幾乎全面停頓而招致的損失。2020年2月,法國主要海運集團達飛(CMA CGM)更成立全新空運分支CMA CGM Air Cargo,借助多架空中巴士A330貨機,更好地處理和發展航空貨運業務。
另一方面,全球衛生危機也對國際船務和海運業帶來極壞影響。這些惡果大約在2020年8至9月一一浮現,海運費和附加費飆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最近幾個月,由於部分港口城市採取封鎖措施,導致全球海運貨櫃和船舶出現短缺,亞歐貨物的海運費和附加費持續上漲。令問題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巨型貨櫃船「長賜號」在蘇彝士運河擱淺,造成航道堵塞,加上一些世界上最繁忙的貨櫃港因爆發疫情而暫時關閉,都接連打亂了全球航運安排。如今,雖然越來越多海運和港口服務逐漸恢復正常,但在假期旺季,疫情造成的影響恐怕仍會相當明顯。正因如此,法國與歐洲其他經濟體一樣,都要面對亞洲商品進口和本國產品出口成本上升的問題。
陳:全球貿易和投資飽受疫情打擊,去年許多旅行和商業計劃都要擱置或推遲。展望2021年及以後,你認為以法國與香港的合作而言,哪些領域最有可為?
官:首先,國際社會正展現良好的合作勢頭,攜手推動世界朝更健康及更具抗逆力的方向發展。例如,《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將於2021年10月11至15日在中國西南部的昆明市舉行;數星期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次會議(COP26)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蘇格蘭最大城市之一格拉斯哥召開。法國也與其他國家合作,在世界貿易組織層面敦促取消對非法捕魚的補貼,而美國則已重新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另外,北京已訂下目標,要在2060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香港也計劃在2050年之前實現相同目標。
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與香港科技大學於2020年12月12日合辦《巴黎協定》 5周年會議。
在歐盟層面,各成員國已同意在2021-27年預算案中撥出30%應對氣候變化,而歐盟2019年的行動計劃《歐洲綠色協議》則確立了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的長遠願景。2021年7月,歐盟發布一項計劃,通過採取動員所有經濟和貿易部門的策略,將長遠的淨零排放目標轉化為現實政策,目標是成為世界上實現淨零排放的先行者,協助遏止全球暖化。為此,歐盟委員會在「Fit for 55」的綠色轉型計劃中公布13項政策建議,以確保歐盟到2030年能夠實現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55%的目標,並且到2050年成為首個實現氣候中和的大陸。
法國作為綠色先行者,已在總額達1,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至少三分之一推動加快生態轉型。具體而言,我們將支持建築物供熱改造、工業減碳、綠色氫研發、潔淨運輸和農業可持續轉型。當局並已簡化程序,便利外商投資綠色經濟,為香港企業家和投資者帶來新機遇。
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是法國與香港今後合作的成功關鍵。現時,兩地已在這些領域展開許多合作項目,而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和香港法國工商總會多年來都積極與大學和商界等持份者合辦活動和會議。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和香港都是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的成員。C40由全球97個城市組成,旨在通過採取進取的氣候行動,在建設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未來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我們作為地球公民,應攜手並肩應付挑戰,例如通過改善空氣質素以及善用大自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來對抗氣候變化。
法國公司願意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當中不乏在香港營運的領先創新者,例如:蘇伊士(Suez)及威立雅(Veolia),他們在香港管理多個主要的廢料處理設施,其中包括[源‧區](T·PARK),這是全球其中一個規模最大,將污泥轉化為電力的轉廢為能設施,以及香港首個廚餘處理設施O·PARK1;此外還有Alstom(出行技術)、Thales(數碼和深度技術創新)、ADPi(機場工程)、RATP-Transdev(公共運輸)、Systra及Egis(工程公司)、Bouygues Dragages 及 Bachy Soletanche (可持續及節能建築),以及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能源管理)等。
香港貿發局國際資訊科技博覽2019會場內的「非常法國,非凡創新」展館,向參觀者展示法國卓越的創新成果。
2019年7月,來自智慧城市聯盟、法國企業聯盟(MEDEF)可持續城市工作組以及法國工商總會的代表,在「香港—法國:智慧出行、智慧生活」研討會上簽署諒解備忘錄。
可持續或綠色金融日益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工具。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邁向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目前,僅僅歐元區就佔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的半壁江山,這是不爭的事實。一些世界領先的法國銀行成功參與設計香港的主權及私營界別綠色債券,為香港、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同業提供了許多相關的專業知識,有助他們踏上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方面的轉型之路。多家法國金融機構擔當先鋒角色,致力在亞洲建立可持續的融資解決方案,例如安盛(AXA)、法國巴黎銀行(BNP)、法國東方匯理銀行(Crédit Agricole)、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東方匯理資產管理(Amundi)等。
2019年11月,「連繫法國與香港」(Connecting France and Hong Kong)金融創新研討會首次登場,成為香港金融科技周的亮點之一。
陳:你對粵港澳大灣區有甚麼看法?法國的公司,包括初創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是否熱衷於拓展大灣區市場?香港公司如何能提供最適切的幫助?
官:自2011年以來,法國公司在香港的業務穩步增長。如今約有400家法國公司以香港為基地,共僱用約32,000名員工。香港法國工商總會擁有超過800家公司會員,而香港與深圳的「FrenchTech」創業社群已有約60家初創企業,其中大部分由法國人在當地創立,或是作為法國初創公司的子公司。總部設於香港的法國企業,大多密切關注內地市場,包括大灣區。當然,他們願意也準備好在廣東拓展業務。長久以來,廣東就被視為發展迅速且充滿活力的省份。
已在廣東立足的法國公司絕大多數是製造企業,例如Idemia(增強身份識別)、達能(Danone,食品)、羅格朗(Legrand,電氣和數碼建築基建)、司米(Schmidt,家居設計)、薩基姆通訊(Sagemcom,資訊及通訊科技)、Tereos(製糖)、帥福得(Saft,電池解決方案)、Extruflex(柔性聚氯乙烯帶材)、佛吉亞(Faurecia,汽車技術)、法雷奧(Valeo,智慧出行)、歐力(Forsee Power,智能電池系統)、Scantech(在線測量和控制)、億訊(Axon,互連解決方案)和CNIM(工業工程外判商和設備製造商),他們為當地工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良多。
目前法國公司也在大灣區多個領域營運項目,涉及能源效率(道達爾(Total)、EDF和施耐德電氣)、環境保護(蘇伊士和威立雅)、智慧城市和出行(Indigo、Dassault Systèmes、Airbus Helicopters和ADPi)、設計和建築(Arep、Jean Nouvel 和 Dominique Perrault),以及廣告(德高集團(JCDecaux)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法國公司的項目涉及科技及創新,特別是在深圳,包括空中巴士(Airbus,航空)、凱捷(Capgemini,資訊科技)、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半導體)和賽諾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生物製藥)等。
同樣,廣東將繼續吸引法國的採購專家,他們很多都在物色高端和環保的產品,以引起法國和歐洲各地消費者的購物意欲,而這些消費者素以購買力強大見稱。因此,我們認為疫情後是個潛力豐厚的時代,貿易活動勢將持續增加。
陳:最後,你認為還有沒有其他範疇,能在未來為法國和香港這兩個貿易夥伴提供協同合作的良機?
官:總括而言,法國和香港另一個具有合作潛力的領域,就是文化。文化可以是企業的強心針,因為它不僅吸引遊客,還能招徠投資。今時今日,文化已成為構成經濟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法國在文化方面的投資以及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一般都符合經濟之道又可帶來回報。
我們認為,在不久將來,隨著新的文化設施和博物館,特別是西九文化區的設施陸續開放,法國與香港在這個領域將大有可為。法國積極參與香港的文化活動,舉例來說,香港法國文化協會自1953年成立以來一直相當活躍;法國五月藝術節是一年一度的藝術及文化展覽活動,自1993年首次舉辦以來,已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型的文化盛事之一。
最近,香港藝術館舉行「超現實之外」藏品展,展出來自龐比度中心的藝術傑作,吸引了超過100,000名香港市民參觀。現在,我們正加緊籌備明年(2022年)春天舉行的第30屆法國五月藝術節。
資料來源:法國五月藝術節
[1] 在歐洲為第二大,在英國之後。
- 金融及投資
- 西歐
- 香港
- 法國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