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 登入 / 登記

語言

  • EN
  • 繁
  • 简
  • 活動
  • 我的資訊
  • 聯絡香港貿發局
  • 訂閱
  • 訂閱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語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關於香港貿發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記 |

HKTDC.com 關於香港貿發局 My HKTDC

登入 登記

商貿全接觸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https://origin.hkmb.hktdc.com/tc/ODkwMjIyMTMz

經貿研究
儲存內容
分享 / 發送

請在微信中掃描二維碼然後按「...」以分享

疫後供應鏈:扭轉海運困局

2021年11月3日

陳永健



全球物流業目前要應對兩大挑戰,一方面是世界幾乎所有主要港口都有大量貨櫃積壓,另一方面是隨著購物旺季臨近,訂單數量不斷上升。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utsource (SCMO)是一家專門從事物流、運輸和供應鏈管理的全球顧問公司,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專訪其總裁余道師(Nicolas de Loisy),探討應對上述情況的良策。

陳:當前的全球供應鏈瓶頸有多嚴重?

余:非常嚴重!

當某個運輸樞紐、口岸或運輸模式的運作全面或局部受阻時,瓶頸就會出現。在供應鏈中,瓶頸可以是運河、海峽、貨櫃港、散貨港、陸港、油氣港/碼頭、機場、工廠、倉庫或裝卸區等。因此,現時付貨人、航運公司、貨運代理公司和航空公司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選用的港口或機場會否在貨物裝卸期間突然宣告封閉,因而形成瓶頸?」

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所有供應鏈計劃都會被打亂,挑戰也會接踵而來。港口一旦封閉,也許會有10到150艘船舶等候,視乎港口大小而異。今年3月,蘇彝士運河僅堵塞6天,就有400艘船被困。港口處於封鎖狀態時,產能會隨之下降,幅度取決於有多少工作人員仍繼續工作,包括碼頭工、裝卸工和搬運工等,可是實際人數可能每天都不同。

圖片: 海運瓶頸:全球概覽。資料來源:Transport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CMO Research,2018年出版

海運瓶頸:全球概覽。資料來源:Transport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CMO Research,2018年出版

全球共有九大潛在瓶頸。其中,蘇彝士運河控制全球10%的石油和貿易,包括每年1,600萬個20呎標準貨櫃(TEU);直布羅陀海峽控制30%的石油和天然氣;而馬六甲海峽則控制25%的石油和貿易。

世界各地還有18,000個海港和3,200個機場提供貨運服務。這些設施隨時可能因所在地政府實施封鎖措施而成為瓶頸。其中,超過100個貨櫃港的吞吐量超過100萬個標準貨櫃,因而可能成為重大瓶頸。例如,在2021年,中國的寧波港和鹽田港便曾經封閉。

圖片: 全球海上運輸、航線、港口和潛在瓶頸。(黃色 = 貨櫃船;藍色 = 乾散貨船;紅色 = 油輪;綠色 = 散裝天然氣船;粉紅色 = 運車船) 資料來源:Kiln & UCL

全球海上運輸、航線、港口和潛在瓶頸。(黃色 = 貨櫃船;藍色 = 乾散貨船;紅色 = 油輪;綠色 = 散裝天然氣船;粉紅色 = 運車船) 資料來源:Kiln & UCL

今年6月,鹽田港封閉4星期。該港是世界第十大貨櫃港,年吞吐量為1,500萬個標準貨櫃。封港共影響400艘船,期間一度有多達100艘船在港外等候。按一艘貨櫃船平均裝載4,600個標準貨櫃計算,即有多達180萬個標準貨櫃受到影響(2020年,有5,446艘船運載2,500萬個標準貨櫃,換言之,每艘船平均裝載4,600個標準貨櫃)。鹽田港封閉期間,仍以平均30%的產能運作,不過許多付貨人都選擇改用深圳(蛇口港、赤灣港)、香港和廣州(南沙港)等地的港口。

另一例子是長灘/洛杉磯港。該港口雖然沒有封閉,卻一直嚴重堵塞,今年9月就有多達75艘貨櫃船在港口等候。堵塞問題源於跨太平洋航線運價高漲,促使航運公司將更多運力投入這條航線,包括租用市場上所有可用的貨櫃船,並將船舶從較次要的航線轉到跨太平洋航線和亞歐航線。

上述安排令貨量大增,給港口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導致港口和陸路擁堵,客戶的成本也因而上升。就長灘/洛杉磯港而言,瓶頸與航運公司或新冠疫情都沒有直接關係。可是,在瓶頸的影響下,運輸時間加長,船期表的可靠性降低,如此一來供應鏈規劃也就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各行業只好增加存貨量,變相使運輸量更為龐大。

圖片: 長灘/洛杉磯港出現瓶頸的原因。資料來源:SCMO、ONE

長灘/洛杉磯港出現瓶頸的原因。資料來源:SCMO、ONE

長灘/洛杉磯港即使以目前的最大產能運作,仍然不勝負荷。簡而言之,該港無法與亞洲的類似港口相比,後者全年每天24小時運作,可用時間為100%。反觀長灘/洛杉磯港和其他美國港口,碼頭泊位和碼頭閘口的產能分別只有亞洲相若港口的66%和52%,而美國的鐵路、貨車運輸,以及倉庫、工廠、超市和大型超市等的卸貨區產能就更低。

上述因素使供應鏈流程出現貨量不平衡的情況,形成瓶頸。要解決問題,美國也許要作出文化上的改變,調整本土工作時間和運輸習慣。美國供應鏈應加緊工作,盡力消除這些瓶頸。早前,美國總統已宣布計劃推出措施,應對這一挑戰。

最近,在各地的防疫封鎖措施下,全球持續有100至120個港口出現瓶頸。這些情況對全球供應鏈來說,就像器官衰竭或心臟病發對人體的影響一樣。全球估計約10%的船隊(即500艘船左右)以及約20%的貨櫃船隊因而陷入癱瘓,有4,300萬至7,000萬個貨櫃受到影響。

圖片: 世界各地船隻分布:衛星視圖。 (綠色 = 貨船;紅色 = 油輪;藍色 = 客輪;黃色 = 高速船;淺藍色 = 拖船和特種船;橙色 = 漁船;粉紅色 = 遊艇)

世界各地船隻分布:衛星視圖。 (綠色 = 貨船;紅色 = 油輪;藍色 = 客輪;黃色 = 高速船;淺藍色 = 拖船和特種船;橙色 = 漁船;粉紅色 = 遊艇)

海事研究顧問公司Drewry認為,全球貨櫃其實足夠有餘。可是,在瓶頸問題下,貨櫃都未能配置在適當的地方,而航運公司也無法維持提取、裝貨、空櫃調配、卸貨和交付等慣常的「供應鏈運作」。

當沒有充足的運力(船舶)及設備(貨櫃)在適當的地點和時間滿足需要時,瓶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疫情下的封鎖措施引起,但有時也有其他原因,包括陸上缺乏人手、列車和貨車,特別是在需要提高運力的時期,情況尤甚。因此,提高運力,增加設備,不一定能真正解決經常且隨時出現的瓶頸所帶來的挑戰。所以,即使航運公司已決定擴大船隊運力15-20%,並預計2023年達到這個目標,也未必足以解決問題。

凡此種種都對全球貿易不利。貨櫃現貨運價已上升超過1,000%。每個40呎高櫃的運價若突破20,000美元,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業務中斷、近岸外判(near-shoring)興起、公司破產等。這些情況不僅在往來亞洲及北美,以及往來亞洲及歐洲等全球最主要的貨櫃航線出現,還造成連鎖效應,波及其他航線。

圖表: 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貨櫃運價呈現歷史性的升勢。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根據Clarksons Research Services提供的數據

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貨櫃運價呈現歷史性的升勢。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根據Clarksons Research Services提供的數據

由於「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即訂單變動的信息沿著供應鏈向上游傳遞時,需求被扭曲放大,最終使產量超出實際銷量,這種情況會使貨運延誤更嚴重,增加不確定因素,進而導致存貨增加和現金流短缺。美國及日本一些主要汽車製造商便考慮到這些延誤和不確定因素,決定暫時關廠。

如何處理重大瓶頸,時間是個關鍵因素。一般而言,兩星期是個臨界點。若瓶頸持續不多於兩星期,人們一般會耐心等待問題如往常般自行緩解。兩星期過後,瓶頸觸發的結構性後果陸續浮現,相關人員便會開始尋求解決方案。

圖表: 海運:供需失衡不斷擴大。資料來源:SCMO, Alphaliner, CornPair Data, SeaIntel, Maersk, CMA CGM

海運:供需失衡不斷擴大。資料來源:SCMO, Alphaliner, CornPair Data, SeaIntel, Maersk, CMA CGM

若瓶頸無法解決,商家會選擇其他航線和口岸。若一種運輸方式未能符合要求,商家就會選用其他方式。當運價飛漲至不合商業邏輯且影響盈利能力的水平,商家就會選擇另一條航線或另一種營運方式。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這就是近岸外判興起的原因。

陳:商家至今有沒有傾向以甚麼方案解決以上問題?

余:近岸外判是其中一種方案。近岸外判也稱去離岸外判(de-offshoring)或重新在岸外判(re-onshoring),是指將生產地點遷移到較鄰近消費地區的地方。此舉通常與多項因素有關,例如運輸成本上升、運輸選項減少,或是一些地緣政治因素使原來的營運方式在經濟上難以持續。面對這些情況,商家通常會採取分散供應來源的策略,加入較接近消費地區的新供應商。舊有供應商雖然仍保留下來,但承接的訂單會較少。

當市場上各項失衡因素恢復平衡,舊供應商的訂單可能會再度增加,但前提是他們本身能存活下來。按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當各項不平衡因素恢復常態時,最能適應市場環境的供應商,不論新舊,會有更大機會蓬勃發展。總而言之,適應力是生存的關鍵。

當一種運輸方式飽和時,商家就會尋找替代方案。運輸成本從海運、鐵路、陸路、海空聯運以至空運層層上漲。可是,在世界各地的封鎖措施下,所有運輸方式都受到影響。全球所有可用的貨櫃船,也稱艙格式船,目前都已租出,租金高達每天200,000美元,是平常租金的15倍,即增加1,500%。由於乾散貨船已經成為貨櫃船的替代品,因此租金也全線上漲6倍,小型散貨船的租金從每天5,000美元增加到每天30,000美元。

自2020年以來,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國際鐵路貨運價格上漲超過1倍,2021年9月達到18,000美元。由於這個價格比目前的海運價格便宜,因此具有吸引力。但是,2020年,中歐鐵路貨運的運力只得100萬個標準貨櫃,僅佔亞歐之間2,400萬個標準貨櫃運輸量的6%,以及全球2.26億個標準貨櫃運輸量的0.6%。因此,貨運代理只會把這種運輸方式預留給優選客戶,通常是那些在艱難時期仍支持他們的商家。

圖片: 新絲綢之路及鐵路。資料來源:SCMO research

新絲綢之路及鐵路。資料來源:SCMO research

另一個較少聽聞的方式是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公路貨運(或貨車運輸)。以每個40呎高櫃運價34,000美元計,依然是較空運便宜的替代方案。貨物體積相當於40呎高櫃,空運運價為200,000美元至400,000美元,視體積重量比率而定。若加上5,000美元的附加費,公路運輸更可避開任何邊境口岸的交通堵塞,並保證從中國到歐洲的貨車運輸時間為兩周。

這種運輸方式也比現時鐵路運輸需時1.5個月為佳。列車運輸時間為2至3周,加上在通往哈薩克的阿拉山口(Alashankou)或霍爾果斯(Khorgos),以及波蘭的馬拉謝維奇(Malaszewicze)等擁堵的口岸,各須等候10天。公路及鐵路貨運兩者都比海運為佳,因為海運通常需時1個月,而目前預計要兩個月。然而,公路貨運量仍然很少,2021年預計為12,000 輛貨車或同等數目的40呎高櫃。這僅佔亞洲與歐洲之間運輸量的0.1%,全球貨櫃量的 0.01%。

圖表: 空運:供需失衡的演變情況。資料來源:SCMO, Seabury, DHL

空運:供需失衡的演變情況。資料來源:SCMO, Seabury, DHL

空運價格在2020年上半年上升1,200%,目前漲幅雖已放緩,但也是平常價格的400%。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空運在全球所佔的份額要低得多。現時空運僅佔全球運輸量的0.25%,卻佔全球運輸價值35%之多,可見空運仍然是少數利潤率非常高的行業才負擔得起的選項。

圖表: 全球貨物運輸:按模式劃分。

全球貨物運輸:按模式劃分。

陳:目前有沒有出現好轉的跡象?

余:當供需不平衡消失時,這種情況自然會解決,而供應鏈流程中貨量不平衡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在不少情況下,供應會有所增加。

只要疫情消退,全球運輸可在疫情結束後6個月內恢復平衡。不過,全球供應鏈應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平衡,並重新調整其流量,具體取決於這段時期有多少家製造商破產倒閉。貨櫃船隊擴大也會增加供應。2021年年初至今,貨櫃船公司的運力便增加了超過 500萬個20呎標準貨櫃。

經濟活動重啟的速度也很重要,因為這將影響到貨物在港口和機場卸載,並向下游運送的速度,以及出口貨物運送到港口和機場的速度。全球化等地緣政治方面的變化,也會大幅增加供應,這和全球基建資源得到善用有關。

地緣政治的變化,例如貿易戰,會抑制貿易及減少需求。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戰使2019 年商品貿易量減少3%。世界若出現一種新和更致命的新冠病毒株,全球死亡人數便會更高。這將抑制當前的網上消費熱潮,因為人們最關注的應是食品和生存必需品。財政刺激措施逐步撤銷也會產生類似影響。同時,若國際旅遊重啟,人們便可能增加旅遊開支,減少購買需要運輸的物品。

有些人對即將到來的中國春節假期寄予厚望。工廠休假或有助於緩解事態,留出一些時間讓貨櫃失衡的情況改善過來。另一可能性是,近岸外判將形成新的循環,減少貿易,從而降低貨運需求,讓市場恢復平衡。

孫子說「亂而取之」,可見混亂中潛藏機會。運輸成本上升,為貨運代理帶來更多獲利機會,但同時也嚴重影響其現金流。電子商貿發展蓬勃,35 歲以下者或多或少都懂得使用科技產品。因此,人們應關注數碼化貿易和應用方面的最新發展,當中或許有不俗的投資機會。

同樣,目前船東和倉庫等行業正處於周期高峰,而3D打印對一些行業也越來越有吸引力。3D打印已有30多年歷史,是個成熟的行業,向來被認為成本昂貴,比大規模製造的成本高得多。可是,當運輸費用急劇上升時,3D打印就很值得研究,而且有利可圖。4D打印(變形納米技術)也在產品和包裝方面帶來新機遇。

除運輸成本上升外,全球船期表的可靠性下降到33%,跨太平洋貿易方面更降至不到10%。這種情況導致存貨增加,供應鏈中斷。事實上,由於零件短缺,日本和美國的汽車製造廠不得不停產。存貨增加會積壓資金,進而使整個供應鏈的現金流不足,製造商、貿易商、貨運代理、批發商和零售商都受到影響。

因此,金融和貸款公司有許多機會介入,提供服務。傳統上只接受預先付款的航運公司,也開始向公司客戶提供其他付款條件。過去20年,航運業經營甚為困難,但在2021年卻有望獲得1,500億美元利潤。顯然,航運公司與製藥公司、醫療儀器公司、電子商貿公司、社交媒體和數碼應用程式一樣,在疫情中受惠。現在他們甚至可以向大型公司客戶提出簽訂多年期合同,以對沖未來風險。

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是疫後復甦的關鍵要素。對此,航運公司正致力遵循國際海事組織發布的「現有船舶能源效益指數」(EEXI)2023年減排規定。要實現這個目標,其中一個方法是減慢船速,以減少排放。可是,減慢船速實際上會降低全年運力,減少供應,令運價上漲。

圖表: 按行業和運輸方式劃分的碳排放量。資料來源:SCMO, IMO, Jean-Marc Jancovici

按行業和運輸方式劃分的碳排放量。資料來源:SCMO, IMO, Jean-Marc Jancovici

另一種做法是採用成本高昂的科技,例如在船舶安裝廢氣洗滌器/脫硫器,或是使用以氫氣、液化天然氣、合成天然氣、氨或甲醇等燃料驅動的新造船舶,其排放量較使用傳統燃料者為少。畢竟,海運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2%,業界也應為減排出力。

要做好供應鏈管理,其中一個關鍵是規劃。船期表可靠性降低,運輸時間增加,都會影響規劃能力。目前,全球供應鏈和運輸業界只是以人手處理這些不正常狀態。這帶來一個獨特的發展機會,我稱之為「瓶頸監察」(Bottleneck Watch),這可以是一個網站,每天發布各國、各地港口和機場是否在封鎖狀態,各地港口和機場的日常處理能力,以及貨櫃、貨車和陸上鐵路服務的供應情況等。

這個網站類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新冠疫情儀表板,任何組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等,都可以善用這個平台進行品牌推廣。香港或中國內地也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提供這類網站。

陳:從你的角度來看,還有甚麼事情值得警惕?

余:地緣政治確實會對人類及社會產生影響。伊朗和委內瑞拉佔全球石油產量和運輸量的六分之一。他們擁有一支由數百艘油輪、乾散貨船和貨櫃船組成的「影子艦隊」。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針對這些國家的制裁及禁運措施可能隨時解除,令這些國家得以重返世界貿易舞台。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會產生許多後果,必須密切留意。

大家應謹記,90%的公路和船舶運輸是以石油為燃料。煉油廠的產量有三分之一用於航空業或航空運輸,這個行業100%依賴石油。這就是2020年4月2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跌至每桶負37.63美元的原因。事實上,為遏制疫情而實施的封鎖措施令公路和航空運輸的石油消耗量大減,但由於石油鑽井平台和油井無法減產或停產,因此全球石油儲存量很快飽和。此外,現時煉油廠的產量有九分之一是用來生產抗疫必需品,包括個人防護裝備和塑料醫療器材。

為抗疫而接連實施的封鎖狀態,使人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倚賴數碼產品。其中一個後果是全球半導體短缺,另一個是黑客攻擊事件增加,我們都要密切注視這些情況。

人們處於封鎖狀態下會感到疲憊。過勞的醫謢人員會感到疲憊。在船上工作超過1年半(以往一般是8至10個月)的船員會感到疲憊。過勞的港口工人和貨車司機會感到疲憊。凡此種種會導致因疲勞而誘發的意外增加,我們應密切留意這種趨勢,保險公司更要考慮這個因素。

此外,目前全球面臨不少潛在威脅,可能使人類社會失去平衡,就如運輸成本急升對各行各業帶來衝擊一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糧價上漲了30%。全球貨幣都以美元為基礎,過去數月美元的貨幣供應量(M2)增加20%。與此同時,由於疫情爆發,富裕國家的債務正大幅上升。上述兩種貨幣趨勢,加上運輸成本上漲,會產生巨大的全球通脹壓力。

換言之,食品和消費品會越來越昂貴,而人們的實際收入和儲蓄卻在減少。一旦食品和消費品價格再漲,最貧困的人口就會負擔不起,無法養活自己。長此下去,難免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可能觸發戰爭。

最後,有一些與新冠疫情無關的趨勢,我們也應長期關注,氣候變化就是其中一個。我們可能只是處於一連串危機的開端,而新冠疫情僅是其中之一。隨後湧至的浪潮可能包括全球經濟衰退、極端自然事件增加,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崩潰等。

返回頁首 ^
    主題:
  • 香港,
  • 供應鏈管理,
  • 物流,
  • 航運,
  • 貨運代理,
  • 香港企業,
  • 2019冠狀病毒病,
  • 新冠病毒
  • 香港
  • 香港
首頁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題

香港37021
供應鏈管理79735
物流99273
航運83494
貨運代理97969

文章主題

香港37021
供應鏈管理79735
物流99273
航運83494
貨運代理97969
香港企業149386
2019冠狀病毒病147262
新冠病毒144589

interest_article

相關文章

2022年11月24日

亞洲物流航運空運會議 探討區域協作掌握機遇

2022年7月6日

供應鏈中斷:數據化管理助解物流瓶頸

2021年11月24日

疫市商機:哈薩克電商市場潛力巨大

2021年10月18日

疫後供應鏈:貨運瓶頸有待解開

Related Events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19至21日

亞洲授權業會議2023

2023年4月19至21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授權展2023

2023年8月17至21日

香港貿發局家電 . 家品 . 博覽 2023

2023年11月21至22日

亞洲物流航運及空運會議 2023
活動搜尋

Social Share

關注我們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newpaper-img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banner-img


本人確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可將上述資料編入其全部或任何資料庫內作為直接推廣或商貿配對﹝因而可能成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眾人士使用﹞,以及用於貿發局在私隱政策聲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確認已獲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權,將其個人資料提供予貿發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選項是按歐盟有關保護個人資料法律的要求而設,對於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的客戶,請略過此項。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電郵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